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

一者就是道

子曰: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

一者就是道也,道就是本來真面目。一貫天道,顧名思義,即是以一(天道)貫心(人道),圓融眾心為一心。面面俱道,處處皆理,人人修道,時時行道,使普天之下,天下為公,化娑婆為蓮花邦。


摘錄自基礎忠恕美國全真道院-一貫道宗旨 一篇 作者:陳淑鳳

克明峻德

我們講大學時, 講過這句話, 能明你最高最大的德. 什麼叫峻? 至極無以復加叫峻, 山的最高峰叫峻.
峻德是最大的德, 他能把最大的德光明起來, 明性復初.

我們想想看, 這個德是什麼?要是道的本體這一點得不到得的話, 你所做的那些德叫做善, 勉勉強強說, 只是德的一個皮毛. 孝悌忠信禮廉恥-八德全部都能做到的, 實際上說, 世界上還沒有. 能做到八德之一, 如做個孝子或做忠臣, 這已是鳳毛麟角了. 我完成了孝, 完成了忠, 在德之中只是幾分之幾而已.

仁義禮智叫做四端, 中心叫做信. 用信來充實四端, 用信充實仁, 可以把仁發揚出去, 四端必須用中間的道來充實.

四端的力量在那裏呢? 在中央.

一切德的力量, 它的發源點就在中央. 這個中央如果源源不絕的話, 所產生的德的力量很大, 這個中央要是沒有, 那德是假的, 是僞善, 是沽名釣譽. 善惡是相對的, 何謂相對的善?
如果知道做惡要坐監, 當然不好, 而行善雖然此世或無法享福, 但來世必定享福, 所以我多施捨; 多行善事. 這是在計較; 比較之中所產生的德, 是在有所貪妄之中所做的小德, 不是大德.

唯有由中央生出力於仁義禮智四端, 才能成大德, 這就叫做峻德. 明白德的本源; 萬體;萬德之本, 就叫做峻德, 克明峻德也是修的功手.
-----資料來源 吳靜宇前人-----

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師尊談道錄 第六章-寂滅



友曰:「佛歸寂滅,老尚虛無,非異端而何?」


一、虛無寂滅,正不容易
予曰:「子所謂虛無寂滅者,果身歷其境,親嘗其弊,實實見得,有害於心性,而闢之乎?抑襲老生之常談,以耳附耳,自詡詡為聖賢之徒乎?我恐子之邪思妄想,朋從往來,紛紜擾亂,求入於虛虛寂滅,正不容易!


二、返觀靜寂,不忘覺照
夫心統萬物,極為真實。性涵一理,極為圓明。
而老之虛無者,保養虛靈,返還無極,愈虛無而心愈真實,非渺茫之謂也。
佛之寂滅者,返觀靜寂,滅除情欲,愈寂滅而性愈圓明也,非枯槁之謂也。
蓋佛、老之真處,「只去妄念,不去覺照」;即儒家「天理流行,人欲淨盡」之謂。


三、真學在心性,不論教門
所壞者,釋道之子弟,學焉而失其真;墜於頑空,流於執著,故儒以虛無寂滅譏之。
且真學道者,不必定做道人。
真學佛者,不必定為僧人。
今之道人,老之罪人也。今之僧人,佛之罪人也。顧以僧道之壞教,而歸罪於佛、老,則亦將以儒之不肖者,歸咎於孔聖人乎?」

師尊談道錄-第五章 異端 

異端 第五章
友曰:「子務學仙佛,而仙有似於楊,佛亦近於墨,皆異端耳。」

一、真正異端,誰敢直闢
予曰:「端者,即孟所謂四端也。
異其端者,其言不仁、不智,無禮、無義。
楊、墨之言,見於《列子》者,大半詖淫而背理,然其說辨甚奇,故可盈天下。惟孟子能辭而闢之。
若以當今之士人,見當日之楊、墨,又必靡然聽受,安敢直闢乎?
夫楊、墨之言,佛、老之所弗道也。

二、聖人心法
昔尼山之教,『性與天道』,非人不傳。故《論語》語質實,不語精微。其記曰:『子絕四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』此即標聖人之心法也。自孟子沒,心法失傳,微言奧旨,往往寄於佛、老之書。

三、未曾認識,不可妄比
其精者,妙絕知識,浩浩淵淵,發洪濛之秘密,闡陰陽之苞符,實有補儒書所未及之處。至其精焉者,猶足開方便法門。子未嘗觀其書,窮其理,不過遙而擬之曰:『異端』,妄比楊、墨耳。」

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

感激所有



感激傷害你的人 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

感激欺騙你的人 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

感激中傷你的人 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

感激鞭打你的人 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

感激遺棄你的人 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

感激絆倒你的人 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

感激斥責你的人 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


感激所有使你更堅強的人 因為他提醒了凡事感激

贈閱「道德」月刊雜誌




點傳師談道德:多為別人著想 聖荷西一貫道聖德佛堂 默默教導古聖先賢道理 盼找回每個人的良知良能
【本報記者王慶偉聖荷西報導】台灣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因憂心台灣亂象,自2008年1月開始公開贈閱「道德」月刊雜誌,不談八卦時尚,只談「道德」,不但免費,還付郵資給訂閱者,盼望將固有卻逐漸喪失的道德價值重新喚回。
張榮發此舉讓公眾重新審視他長年信奉的「一貫道」。位於聖荷西的一貫道聖德佛堂幾位點傳師、講師表示,一貫道一直默默教導古聖先賢的道理,在社會各階層產生穩定的力量。
「道德是自己修出來、作出來的,凡事要多為別人著想、不要為自己想;為自己作主是不行的。」聖德佛堂91歲點傳師胡秀鳳表示: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凡事有愛心、有公心、無私心,就是道德。」點傳師劉靜宜則指出,「將心比心」多為別人著想,想到別人如果對你說出、作出你想說、想作之事,是否會傷害到你,就是「將心比心」。
「人之所以作出許多奇怪、違反常理的事情,是對道德的道理不瞭解。」講師莊裕智表示,一貫道所作之事,就是講解這些道理,在每天、每周的聽講學習中,或是讀古聖先賢之書後,實踐在生活當中,自可轉移默化。
莊裕智表示,不論孔子或耶穌都講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這道理人人都懂,但是現代社會卻有很多人沒有想到這點,只想到現在我要什麼,沒有認知許多事物都是生命的一部分,只想到現在就要,就產生問題。
「若認知生命中長遠的價值,就不會執著於當下的需要,明白人人都有良知良能的道理後,自然作出對的事。」莊裕智指出。
講師陳秀雄指出,台灣張榮發將「道」用於企業上用的最好,事實上「道」、「道理」可以用在任何地方,小到個人的衣食住行;大到宇宙運行,都有「基本原理」在其中;今天社會有問題,就是有許多人不明白自己有「良知良能」,反其道而行,這是最大的問題。
「找回每個人都有的良知良能,如佛家所說『佛性』,基督教『神性』,學習將它顯現出來,是重要的工作。」陳秀雄表示。
講師林貴香表示,她曾拜訪台灣道親開設企業,看到企業完全以「道」的法則來經營,讓員工自願加入道的行列,使得企業經營繁榮,員工皆能作到自律守德,「因為員工在啟發個人的良知良能之後,都具有道德觀,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應有的禮數。」
林貴香指出,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,但現代人卻沒有珍惜它,好好讀讀古人留下的道德教誨。「道德要從小處作起,耳聽眼看學習之後,在日常生活、家庭、學校開始作起。」林貴香表示,這也是各地佛堂都注重教育,將古聖先賢的道德示訓教導給下一代。
林貴香表示,佛堂裡傳授道德經或其他經典,由講師傳授道理,「效法先賢、敬天地、禮神明」,在潛移默化中使家庭健全、社會健全。

來源世界日報

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

一是道;貫是德


"貫"是德
不論處身於何時何地,於臨事接物上都能實踐為有德的人,是即一以貫之的道理。



節錄自 興毅道場-種籽月刊-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三月一日出

吾道一以貫之-宣公上人

曾子,名參,字子輿,是春秋時代魯國人。孔子說:「參也,魯。」魯,就是很老實的一個人;曾子的心很直,對父母很孝順,為孔門的入室弟子,傳授孔門心法。他為人注重信義,每天都用三省的功夫律己。
三省的功夫是什麼?就是「為人謀,而不忠乎」,我替人家做事情,是不是盡上我的忠心?我有沒有虛偽?有沒有騙人?有沒有盡上我的責任?「與朋友交,而不信乎」,我每天與朋友交往,有沒有欺騙朋友的行為?這也要省察自己。
「傳,不習乎」,老師所教授的道理,我是不是能常常溫習,時刻莫忘?
他有這種堅、誠、恆的思想行為:堅,有殷勤、堅固的心;誠,篤實、很誠懇的學習;恆,不會今天學一學,明天就不學,而是恆常不變的。
有一天,孔子對學生說話的時候,單單提出曾參的名字說: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意思是說:「曾參啊!我所教授你們的道理,可以用一個道理貫串一切的道理。」這也就是佛法中所謂的:「一本散為萬殊,萬殊仍歸一本。」你能把一個道理通達無礙了,一切道理就都能通達無礙;你要是一個道理不明白,則一切道理就都不能明白。
究竟什麼是個道理呢?就是破無明,顯法性;不過在儒教裏頭,還沒正式講破無明,顯法性。
這個語意是什麼呢?就是人沒有自私自利的心,沒有這欲念。你若能沒有欲念,智慧就開發,一切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,沒有一切的障礙。

所以孔子說: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我所傳授的道理,就是這個理論;你若通達了,一切的理論都會通達了,也就是所謂「但得本,不愁末。」你把根本的法門得到了,末梢的問題也都不成問題了。
曾子曰:「唯。」曾子一聽似乎明白了,說:「是!是這樣子。」也就好像「釋迦拈花,迦葉微笑」,以心印心的法門。雖然他似乎明白了,可是一般學生都還不明白,所以孔夫子出去以後,

門人問曾子:「何謂也?」夫子所說的話,是什麼道理呢?是怎麼樣一回事?

曾子說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夫子所講的道,就是忠以持己、恕以待人,也就是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「盡己之謂忠,無欺之謂信」,盡到自己的責任了,就是忠心;能原諒人,容恕人,對人有一種寬恕的思想,就是恕。這就是忠恕之道。

節錄自宣公上人《水鏡回天錄白話解-賢聖篇》